1 引言
“十二五”是我国纺织标准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纺织工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纺织行业“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等重要规划,在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标准化技术机构齐心协力,以标准体系建设为中心,以国内标准、国际标准双轮驱动,加强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建设,推动全行业“十二五”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为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 “十二五”纺织标准化工作成效
2.1 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继2009年实施“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和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现状分析”工作以来,纺织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加快推进。2012年,全行业标准化技术机构深入开展《纺织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以梳理行业标准现状为切入点,以行业和分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完成了《纺织行业“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纺织行业卷、纺织产品卷(上、下)和纺织装备卷共3卷4册几十万字的编制工作。对我国纺织行业技术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了顶层设计,构建了纺织产品和纺织装备两大领域、25个专业子领域的标准体系框架,并确立了“十二五”纺织标准化工作总体目标、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以及国际标准化工作推进计划。这是我国纺织行业第一次比较系统和全面完整地梳理并构建行业技术标准体系框架,不仅摸清了家底,而且明确了“十二五”标准化工作目标任务,为推动“十二五”行业标准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2 我国纺织标准制修订工作迈上新台阶
2.2.1 数量规模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共完成828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国家标准为174项,行业标准为654项;新制定的标准为560项,修订的标准为268项,通过复审废止了不再适用的行业标准为98项。截止2015年11月,全行业归口现行标准总数达到2 026项,比2010年增加了573项,增长了39.44%。其中,国家标准增加了129项,行业标准增加了444项,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23.50%和49.12%。通过对标准的制修订,不仅解决了标准的缺失问题,而且加快了标准更新速度,提升了标准的适用性和先进性。从数量规模来看,我国纺织标准在1990年第一次超过1 000项后,历经25的发展,尤其是“十二五”的快速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2.2 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现行的2 026项标准中,按标准层级分,国家标准为678项,行业标准为1 348项,占比分别为33.5%和66.5%;按标准性质分,强制性标准为47项,推荐性标准为1 975项,指导性技术文件为4项,占比分别为2.3%、97.5%和0.2%;按标准类型分,基础通用标准为300项,方法标准为613项,产品标准为1 087项,管理标准为26项,占比分别为14.8%、30.3%、53.7%和1.2%;按产业领域分,纺织产品标准为1 473项,纺织装备标准为553项,占比分别为72.7%和27.3%,涵盖了从纤维原料到终端制品以及纺织装备各个产业门类。同时,通过及时复审修订标准,使标龄5年及以内的标准占比在74%以上,不仅保证了标准的有效性,而且基本满足了纺织产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2.2.3 一批重要标准发布实施
“十二五”期间,在纺织品生态安全、功能性检测评价、高性能纤维材料以及新型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标准,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贴合更加紧密;尤其是《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中小学生校服》等一批重要标准及配套系列检测方法标准的发布实施,提升了标准的整体水平和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对支撑产业升级、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质量发展和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纺织品 吸湿速干性的评定》等2项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蚕丝被》等21项标准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2.3 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新突破
2.3.1 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取得重大突破
“十二五”以来,我国纺织标准化技术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牵头提出的17项国际标准制修订提案已成功立项,使我国国际标准提案累计达到22项。主导制定的ISO 14389《纺织品 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 四氢呋喃法》、ISO 15625《生丝 疵点、条干 电子检测试验方法》等10项标准由ISO正式发布实施(见表1),这是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2.3.2 承担国际技术机构进一步增多
2011年以来,我国专家成功担任了ISO/TC38(纺织品)、ISO/TC38/SC23(纺织品/纤维与纱线)2个ISO技术机构主席;国内有关机构新承担ISO/TC38/SC23(纺织品/纤维与纱线)、ISO/TC133(服装尺寸系列)2个ISO技术机构秘书处,使我国承担ISO技术机构秘书处总数达到5个(见《纺织标准化“十三五”行动纲要》中的表3)。借助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工作平台,逐步熟悉了国际规则,锻炼了队伍,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对国际标准化的贡献率。
2.3.3 海峡两岸标准共通取得阶段性进展
为落实《海峡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协议》,推动两岸纺织标准共通,2012年以来,海峡两岸纺织标准专业组积极开展标准对比研究,先后召开四次工作会议,经海峡两岸标准工作组审议,确认GB/T 19977-2014《纺织品 拒油性 抗碳氢化合物试验》(CNS 11308-2012《织物拨油性试验法》)等20项标准为海峡两岸纺织共通标准。
2.4 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2.4.1 技术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
2013年,全国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非织造布机械分会组建成立;2014年,在原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印染分会基础上拆分成立了棉纺织品、印染制品两个分技术委员会。截止目前,全行业共有28个标准化技术机构,其中技术委员会6个,分技术委员会19个,技术归口单位3个,基本覆盖全行业各个领域,为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2.4.2 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开展标准起草编制、标准复核和国际标准化等多种人才培训工作,标准化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一批行业标准化领军人才、青年骨干、国际标准化复合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各类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行业协会等有关方面近2000名标准化专家积极参与标准化技术机构,形成了一支覆盖面广、代表性强、业务熟练的标准化专业技术队伍。另一方面,有关专家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近50名标准化专家注册成为国际标准化专家,为我国标准走向国际做出了积极贡献。
2.4.3 工作机制更加优化
为加强标准工作沟通协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建立了标委会间联络员工作制度和行业三级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技术委员会等各相关方的积极作用。制定了《纺织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细则》、《纺织工业标准争议协调管理暂行办法》、《纺织工业标准复核人员管理细则》等相关管理制度,对标准制修订和协调工作程序进行了规范。建立了行业标准化网络信息平台,将原来内部封闭运行的标准工作环节公开化,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各相关方开放,提高标准化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
2.5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纺织标准化工作在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标准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科技和产品跨界融合发展,尤其是智能制造、互联网+、两化深度融合等新科技革命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现有标准体系中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占主导,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供给不足,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国际标准化工作发展后劲不足,人才和技术支撑亟待加强;标准化技术机构仍需完善,标准化统筹协调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3 “十三五”标准化工作展望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纺织强国建设的冲刺时期,纺织标准化工作面临着支撑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和自身深化改革的双重任务。纺织标准化要以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6]为指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3.1 推动政府标准体系转型升级
深化研究标准体系,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全面推进政府标准各项改革措施,推动纺织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定位清楚、规模适度和协调发展。
3.2 加强市场标准体系建设
研究出台CNTAC团体标准,从最终用途角度制定贸易型、融通产业链的综合性和基础性标准,在推动产业链衔接、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以及服务行业管理等方面形成CNTAC团体标准的鲜明特色,探索团体标准化工作新格局。推动建立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与管理体制。
3.3 强化标准实施
加强重要标准的宣贯,建立行业统一的“标准实施解释”制度和平台,畅通标准实施问题反馈渠道。推动政府对团体标准的引用和扶持,促进团体标准有效实施。开展企业标准水平评价,服务企业标准化发展。
3.4 大力推进标准国际化
加大对国际标准的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的转化率和采标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借助我国承担的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平台,以我国优势特色产业和自主技术为突破口,牵头提出和制定国际标准。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和对重要标准的外文翻译工作。
3.5 加强标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为中心,优化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管理,培育发展标准验证检验检测机构和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行业标准化领军人才、青年骨干和人才梯队。建设支撑标准化管理和信息服务的行业标准信息网络平台,提升标准服务水平。